待老头儿醒来,已是阳光初生,正好见李澄从树林走出来。
马儿休息一夜,精力饱满,两人乘着马车,匆匆离去。
路上,李澄忽然问道“老先生,你常行走江湖,见识不凡。那昨晚的周从壁,可是江湖上前年盛传神都二杰的周从壁吗?”
老头一拍额头,恍然大悟道“我估摸着就是他!想未乱之前,那年我行走神都,在肆间酒坊,常听他赫赫威名。”
“酒楼茶店,到处都是他剑斩西北五煞,大破黄河老怪的说书。问起他的事情,人人是出口捻来!多少红颜女儿听说他未婚配,为见上一面,真是思断了肠、愁坏了心。”
“也有人说起过他样貌,那是道听途说,未有感慨,然昨晚一见,果真不凡。倒叫我老汉子受宠若惊,想我这么大岁数,还能见到江湖豪杰,真是不枉此生。”
李澄又问道“既是如此人杰,为何甘为江湖草莽?”
老头儿掀开帘子,回头冲里头笑道“这事说来奇怪,我听说这周从壁乃是洛阳豪族出身,家财万贯、势力颇宏,当年还是头名进士,能文能武。”
“可不知为何?突然离家出走,从此混迹江湖,闯下如此名头!”
两人正说期间,只见前方林道边,莫名闪出一个小道士,年约八九岁,生得面容稚嫩,目若朗星,头上束了一个玉冠。
此时已是寒冬腊月,秦岭本凉,加之正逢早上,更是寒意沁骨,小道士身上只穿了一身青布短衫。
见二人走近,便迎上前来冲车里说道“车里的先生,可是海霞岭的李澄道长?”
李澄答道“正是贫道。你是如何知道?”
那小童听了此言,拱手纳头拜倒,称道“道长有所不知。”
“昨夜我家师傅归来,正与我讲《八威龙文经》时,忽说有青气南来,乃是一位好友,便让我今早在此与道长引路,前面就是师傅他老人家芦阁。”
李澄见这小童仪表非凡,口齿伶俐,十分喜爱。
于是提起剑匣,下了马车对老头儿到“先生,你先去镇子里,我不久便来。”
老头儿经过昨天一行,已经知道这李澄非是凡俗之辈,不敢怠慢,点头回到“那我先走了!”一抽马鞭,缓缓离去。
童儿引路到“道长这边请——”一路言谈,不觉已来到一处茅院内,虽是小院芦舍,却收拾得干净雅致。
小童高喊一声“师傅!道长来了——”
见内外无人应答,回头又道“道长见谅,我家师傅去山顶采炼朝霞去了。”
又到里面搬了两副板凳,一桌案,煮一壶茶,端上一碟豆糕,请李澄上座,自己侧身相陪,说道“道长,请用茶点吧。”
李澄正要问他话时,他又到后面拿一个花瓶,在院外折一支腊梅花插好,置于桌上。
随即扑面而来一阵腊梅花清香,李澄见他小小年纪,招人待事却有礼有条,心内愈加喜欢。
从袖里掏出一物,递过去道“这是我闲暇时,炼的一块护身玉符,你且拿去。”小童儿欣喜非常,连忙接过,冲李澄笑道“多谢道长——”
李澄微抿一口茶水,便问他道“小童儿,你叫什么名字?几时随你师父入山修道的?”
小童道“我叫尤君儿,是从小跟着师傅入山修道。”
李澄继续问“你家世在哪,可有亲人?”
尤君儿变得神色低沉“我父本是长安城书院首座,死于恶霸之手。家中贫苦,母亲也生病而去,没奈何,只得四处乞讨,将就度日。”
“后来在城外遇见师傅,便收我做徒弟,将我带回山中。前年我外出采药时,半路还遇见一个老姑子,那姑子想要收我为徒,便来会我师傅。”
“两人谈了半日,师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