梁子秋望着眼前议论纷纷的乡亲们,面庞上绽放出和煦的笑容。
说实在的,他跟那些整天牢骚满腹的太学生不同,打心底里喜爱这片土地。
尽管这里比不上洛阳的繁荣,但那位神秘主公颁布的政令,意在让天下的穷苦人家都能有机会读书认字。
他,便是出身于寒门之中。
幼年失怙,靠着村里邻居的帮衬,勉强凑够了学费,一路艰辛求学,最终踏入了国子监的大门。
对于这些泥土中生根发芽的百姓,他满心都是好感。
因此,当这份政令下达时,他全力以赴地向大家阐述学习的好处。
议论了许久,乡亲们的谈资忽然转变了方向。
“去呗!反正也不会吃亏!”
“对头!晚上学学字,白天田里的活儿也不耽搁!”
“没错,学好了还能领三百文,不,是一千三百文呢!”
“哼!就你那脑瓜子,怕是连五岁的娃娃都不如!”
……
“给老头子报个名!”
在众人热议之际,一位年逾七旬的老者颤巍巍走到梁子秋跟前,接过纸笔,颤颤巍巍写下“陈旱霖”三个字。
梁子秋一怔,望着老者那歪歪斜斜的笔迹,心中感慨万千。
不久前,主公府推广居民身份证,号召全城百姓学会书写自己的名字。
那时候,所有的官吏都被派去,手把手教会这些百姓如何书写自己的名字。
陈旱霖的名字,正是他教会的。据说,老人降生时正值大旱,一位路过的书生给他取了这么个名字。
“老丈,身份证拿来。”
随后,梁子秋接过陈旱霖递来的卡片,在洁白如雪的纸上仔细登记起他的信息。
出生日期、性别、外貌特征等等。
“我也要报名!”
“加我一个!”
“小伙子,我家小子刚满五岁,能不能给他也报个名?”
……
场面顿时热闹非凡。
当天,全城四万百姓中,竟有八百多人报名!
当然,这八百人都是最早参与的那一批百姓中的。
后加入的三万人还在观望,对主公府的这项政令半信半疑。
许牧很快收到了房玄龄呈上的报名统计,注意到了梁子秋的表现。
“此人……竟然招揽了一百七十多人?”许牧颇感意外。
要知道,主公府其他官吏招募的百姓,不过二三十人而已。
房玄龄笑道:“属下对这位印象深刻,他是国子监中少见的寒门之子,刻苦自学,才考入了国子监。”
“成为主公府官吏以来,他做事干练,对待百姓耐心引导,也许因为同样出身寒门,百姓对他也很是亲近。”
而多数国子监的太学生家境优渥,与普通百姓间总隔着一层看不见的壁障。
听完房玄龄的介绍,许牧点了点头:“像这样实心实意为百姓办事的官吏,以后要多留意,若德行无瑕疵,该提拔就提拔。”
房玄龄点头称是:“主公言之有理,属下也是这般考虑。”
紧接着,许牧翻阅起那份八百多人的名册。
此时,身份证制度的优势立竿见影。
依托于主公府保存的身份证底档,每个人的详细情况一目了然。
无论是身高相貌,还是姓名年龄,都能清晰地被统计出来。
很快,许牧发现为了那三百文钱,百姓们的热情竟如此高涨。
“七十三岁……”许牧翻到陈旱霖那一页,嘴角不由得抽动。
这把年纪,不好好在家颐养天年,照顾孙辈,居然还